以法治力量守护千年文脉——莆田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构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

以法治力量守护千年文脉——莆田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构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

facai369 2024-10-29 财经投资 39 次浏览 0个评论

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,“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,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,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”。

  近年来,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响应时代召唤,聚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,多维度出发,“点”上深耕、“线”上串联、“面”上铺展,同向发力、同轴运转、同频共振,逐步构建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,为赓续莆阳文脉、留住城市记忆贡献人大智慧,以法治力量助力历史“活”起来,为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注入新的活力,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共生。

  立法为盾

  构筑文化保护“铜墙铁壁”

  8月28日,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。其中的一个议程备受关注,关于《莆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(草案)》的初审报告牵动民心。

  就在7月19日,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金清带队前往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、东阳村等地,开展《莆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(草案)》立法初审调研,并召开座谈会,听取社会各界的智慧与声音,征求对草案的修改意见,随后形成详尽的初审报告。

  调研组的精心调研,源于对这份条例的精益求精。

  2023年10月,莆田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市人大常委会以此为契机,将制定《莆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》纳入立法计划,今年12月份将进行二审,全面筑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法治保障。

  “法律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利剑。”市人大常委会深知立法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,勇于担当,将其作为守护文化根脉的首要任务。自2015年7月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,市人大常委会以立法为先导,不遗余力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步入法治化轨道。

 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,市人大常委会先后把着眼点对准妈祖文化、莆仙戏等地域文化瑰宝,沿着历史脉络,巧妙地将这些文化亮点“串珠成链”,并延伸覆盖至整座历史文化名城,助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落到实处、见到实效。

  妈祖文化传承千年,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湄洲岛作为妈祖文化的发祥地,是亿万妈祖敬仰者的心灵原乡。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要保护好湄洲岛。2019年10月,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《莆田市湄洲岛保护管理条例》,以“保护”为核心,匠心独运地促进妈祖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,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助力把湄洲岛建设成为世界妈祖文化中心和生态岛、旅游岛。

  莆仙戏作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,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穿越千年,依旧熠熠生辉。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,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?去年10月,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“小切口、大作为”的立法理念,制定实施《莆田市莆仙戏保护传承条例》。该条例细致入微,不仅明确了保护对象、人才培养、剧团建设等关键环节,还紧贴莆仙戏传承发展的实际需求,在物资保障、市场培育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创新突破,助推莆仙戏文化稳健前行、历久弥新。

  从《莆田市湄洲岛保护管理条例》到《莆田市莆仙戏保护传承条例》,每一部法规的诞生,都是市人大常委会深邃思考与坚定决心的结晶。它们如同坚实的盾牌,守护着妈祖文化的圣洁与莆仙戏的独有韵味。

  如今,《莆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》即将出台,莆田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更加全面、系统,为这座千年古城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法治防线。

  监督为矛

  破解保护难题“最后一公里”

  镌花刻鸟、画栋雕梁、檐牙高啄、燕脊飞天……莆田的古厝古建筑遍及寻常巷陌,存量丰富且风格多样,是人文记忆的重要承载。

  如何让“沉睡”的古厝古建筑渐次“苏醒”,让文明赓续延绵?市人大常委会有着独特的解题思路。

  去年7月,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委员和省、市、区人大代表组成视察调查组,对全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加强古厝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情况进行视察调查。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推动下,基本形成全市历史文化遗产“一张图”数据库,合理利用木兰溪流域、湄洲岛、城市生态绿心、历史文化名村、传统村落、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区域的古厝古建筑,使其重新焕发生机,延续“红砖记忆”。立法是基础,监督是关键。市人大常委会紧盯监督实效,深入基层一线,对古厝古建筑、侨批档案、古树名木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。面对资金短缺、技术薄弱、管理不善等难题,他们敢于亮剑,通过提出针对性建议、跟踪监督落实等方式,推动相关部门加大投入、完善机制、强化管理。

  莆田是著名侨乡,具有丰富的侨批档案资源,承载着浓厚家国情怀与历史记忆。如何推进侨批档案抢救保护与活化利用,留住乡思乡愁?

  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实施《福建省侨批档案保护与利用办法》、侨批档案征集、保护与利用等情况开展调研,有针对性地提出“活化利用侨批档案资源,讲好莆田华侨故事,推进侨批档案的利用和共享”等建议。在市人大常委会的跟踪监督下,逐步攻克解决侨批档案保护机制、资金投入、活化利用、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困难瓶颈,实现同频共振、力度叠加的监督效果。

  古树名木是“绿色瑰宝”,关系民生福祉。莆田古树名木众多,虽已实现挂牌保护,但仍存在职责不清、资金短缺、技术薄弱、执法不力等问题。去年11月,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专项调研,提出加大普查认定力度、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、发挥宣传引导作用等建议。市“一府两院”积极响应,实施全面普查,依托“全市一张图”提升管理效能,并深化“林长+”机制,动员公众参与,共筑古树名木保护屏障,推动生态文明共建共享。

  代表搭桥

  激发文化传承“内生动力”

  一半诗意,一半烟火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,自明清起便是莆田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。木窗雕花,青石红门,街巷里的每一处构造都显得古韵盎然。

  这份历史的厚重得以传承与发扬,离不开市人大常委会的积极作为。近年来,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拓展代表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渠道,深度挖掘代表专业优势,引导代表深入田间地头、街巷社区,与群众面对面交流、心贴心沟通,将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期盼与诉求,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劲动力。

  2022年1月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以来,人大代表提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的议案建议53件,涉及古厝古建筑保护利用、古厝古建筑技术人才培育、“非遗经济”发展等,为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提供智力支撑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市人大常委会创新丰富代表履职途径,打造以“一月一主题”形式开展“人大代表活动日”的特色品牌。围绕“加强古厝古建筑保护利用”“凝聚侨心、维护侨益”、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项目建设管理情况等主题,开展相关的代表活动,切实推动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在履职活动中发挥各自优势、更好为民履职。

  今年以来,依托全市各乡镇街道、村居,推动各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规范化建设,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、回应关切改善民生方面积极作为,不仅增强了代表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也激发了广大市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和积极性。

  “古府新市的文化遗产,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。守护好这份宝贵财富,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苏永革表示,市人大常委会将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,用好立法、监督、决定等各项职权,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,依法履职、深耕细作,确保每一项保护措施都能落地生根,推动历史文化遗产“活”起来、“火”起来,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
  全媒体记者 许爱琼 通讯员 陈海容 林其欣

转载请注明来自阳光下的花朵,本文标题:《以法治力量守护千年文脉——莆田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构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》
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